台灣人自發的愛心,卻被當成「扈從美國的指使」 台灣在外交上近期展現出的靈活度,恐怕已經遠遠超越徐大使過去的經驗與知識。
「真找到線索再來說吧。現在是晚上7點半,而他們身前的男子,住在景尾街(今景美)的強盜蔡勇,正要踏入大稻埕最核心,也是最繁華的太平街(今延平北路)。
大稻埕村田一家的滅門血案,雖沉冤未雪,但顯然再也找不到兇手了。三遊亭萬朝是村田賢吉的舊識。1900年,他為了紀念一對在去年(1899年)殉情的男女,倡議在當時的三板橋墓地(今日的林森公園)蓋一座「比翼塚」。無論如何,三遊亭萬朝在當時的台北,也是一號頗有地位的娛樂界人物。按照其經歷推測,儘管掛上了知名落語家「三遊亭」的字號,但是否確實出自三遊亭圓朝或萬橘的門下,仍有待進一步的追索。
當村田北上到大稻埕落腳,還沒找到工作與房子時,他就暫居在萬朝家。事實上,在1901年底的蔡勇案爆發時,可以感覺到撰寫報導的記者,在警方當了數回放羊孩子的狀況下,對於此次的「破案」有著一種懶得搭理的氛圍。光是空景還不夠,我跟聲音設計──他叫卡五盎,我跟他討論在聲音上還可以做得更不一樣、更不寫實,提示觀眾這是另一個情緒,可能是屬於作者的,或是屬於觀察者的情緒。
可是我怎麼樣也沒想到,他去找一把看起來就很難用的工具來剪。後來真的太繁雜了,所以去掉一些支線,陳廷豪也因此被刪掉,並沒有特別想說再把這些角色做回來。從角色去想的故事往往較能看到「人的樣貌」,呈現人的樣貌就有機會看到議題,我也可以選擇要或不要談到議題。我這次想要嘗試的是除了在影像上,我覺得還能加到聲音,更強烈地提示這個東西。
一直到有一天,陳廷豪跟我說他要去馬祖工作了,我才覺得好像可以當作一個支線,或是我起初想像是一個小品,它可以補足《街頭》這部片關於不同(運動)參與者的個人面向。試圖記錄陳廷豪於馬祖的日常庶務以填補「人的樣貌」,同時亦穿梭於碉堡、標語及國旗之間,辯證國族認同。
這一連串的事情讓我覺得,分明是要我講一個關於這面旗的故事。採訪:梁嘉軒、廖淯淇、王雅平 撰稿:廖淯淇 攝影:王雅平 318運動五年後,學運領袖之一陳廷豪選擇遠離台北喧囂的街頭,來到馬祖從事地方文史與政治工作。但是他又隨便搞搞,把另外一個旗桿的頭也一起升上去,然後就被罵說一定要把那個頭鋸掉。這麼說好了,我自己喜歡的紀錄片是比較從個人出發的、編制非常小的,有某種粗糙的、更奔放自在的質感,很個人情緒的,而不是那種面面俱到、百科全書式的議題式紀錄。
《島・國》入圍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此次採訪邀請導演江偉華分享本片的拍攝過程與構想,當學運領袖離開了社運現場,鏡頭要往哪對焦、故事要如何講。當然,最後是回歸到「認同」,所謂的中華民國。如果是議題先決,拍一個大的題目,很容易忽視人的樣子。我覺得應該可以是一個故事吧,才這樣決定的。
若脫開事件,「那個人是怎麼樣的人」這部分有點欠缺,如果講陳廷豪,某方面可以把這個東西再描繪得清楚一點。那種勢必要做得比較精準、技術性要夠、動員力夠強、觀點夠全面,那樣的東西其實一直沒辦法吸引我。
在剪接的時候,我希望有另一個東西是我自己的、一個觀察者的感知,所以我用了蠻多空景。Q:為何選擇陳廷豪作為本片的被攝者,或者說為什麼陳廷豪的選擇會促使你動念跟拍? 關於陳廷豪,還是要回到前一部作品《街頭》來談。
他重新佈置勝利堡、策畫活動與展覽。通常我拍自己的作品時,覺得對方就是一個「人」,所以當然是角色先決。馬祖島上的碉堡也好、戰地也好,那些景色、物件會給我各種暗示,我會感受到某種魔性,有種奇怪的訊息,我覺得那些東西很強烈、很巨大。Q:國旗的符號貫串整部片,可否談談片中國旗的重要性?尤其陳廷豪剪旗桿頭的片段幾乎被完整記錄,這樣處理的用意為何呢? 國旗幾乎是我這部片唯一要講的事,對我來說可能比講陳廷豪的故事還重要。剛去馬祖的時候,他(陳廷豪)會帶我到很多碉堡、戰地遺跡,有些很觀光,有些很隱蔽。真的是很剛好,我第一天跟陳廷豪去馬祖,沒多久他就到勝利堡,那時勝利堡的旗桿是空的,那邊的長官跟他說要拿一面旗升上去,幾乎可以說他到馬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把旗升起來。
當然,最重要的契機還是陳廷豪做了這個選擇。Q:本片的主軸與架構何時成形? 說故事的架構可能要到中期的時候比較明顯一點,反而是我沒有在拍陳廷豪的時候,才會去思考到底要講什麼樣的故事。
Q:《街頭》和《島・國》都是從被攝者的個人視角出發,可否分享為什麼採用微觀的角度切入議題,而非更宏觀的敘事方式? 從個人的角度看事情、觀察這一切,我覺得是很自然的事她也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上發文,表示「面對衝突升溫,我們必須有所作為,而且是現在就要做出行動。
根據先前《路透社》(Reuters)的報導,今年4月初時,特拉斯嚴正指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徑,已經明顯構成戰爭罪。文:梅緣緣 俄烏戰爭至今已開打超過兩個月。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只是2014年2月至今,盧漢斯克及頓內次克地區親俄集團與烏克蘭的頓巴斯戰爭,已經與今(2022)年2月底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的戰爭結合,局勢更加混亂。特拉斯說:「我們將持續並加速讓俄羅斯軍隊離開烏克蘭境內。只是現在英國面對俄羅斯向烏克蘭的猛烈進攻,除了強森直接訪視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外,也已提供烏克蘭超過800枚反坦克飛彈(NLAW anti-tank missiles)、標槍飛彈(Javelin anti-tank missiles)防彈頭盔以及夜視鏡等裝備。
因多數國家擔心,無論是透過武力或是協商的方式,要求俄軍完全要離開烏克蘭是不太可能的。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英外交大臣主張俄軍儘速全數撤出烏克蘭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俄羅斯宣稱這次對烏克蘭展開的特殊軍事行動,主要的目的是要「解放頓巴斯」(Donbas),也就是指烏克蘭境內的盧漢斯克(Luhansk)以及頓內次克(Donetsk)兩區域。」此外她也點出,如果普亭(Vladimir Putin)這次真的得逞,未來可能會為歐洲帶來更多苦難的,而全球維持了幾十年來的和平也將不復見。
法隆說:「那時候國防部希望能夠做更多,但我們在過程中不斷受阻,因為當時的內閣不願意提供烏克蘭所需要的軍武。英國對烏態度今昔大轉變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Online)報導,烏克蘭官方自2014年俄羅斯發動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起,便不斷希望能向英國購買軍火增加戰力,但卻遭英國歷任三位首相以擔憂會激怒普亭為由拒絕。
對於英國政府在立場和作為上的轉變,強森則指出:「普亭的舉動已經讓我們下定決心,也讓歐洲大陸開始著手重新整頓,以維護大家的安全。」像是英國保守黨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就宣稱,他拒絕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應該要駁回這項請求。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日前在倫敦市長官邸對外發表演說時,直接點名俄軍應「全數撤出」烏克蘭。後續英國於2015年也提出了「軌道行動」(Operation Orbital)計畫,教導超過2萬2000多名烏克蘭士兵有關後勤補給、遇敵應變以及爆裂物處理等內容。
特拉斯認為,對西方來說,烏克蘭能在這場戰爭中拿下勝利,將會是未來抵禦俄羅斯的關鍵。前英國國防大臣法隆(Michael Fallon),近期向《星期日泰唔士報》(The Sunday Times)表示,2014年和2017年烏克蘭陷入了急欲需要向英國購買武器的狀況,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辦法抵禦俄羅斯對頓巴斯地區的入侵。
當時《路透社》記者深入布查(Bucha)了解俄軍攻擊的狀況時,也確實發現布查當地的街上,有男性手遭反綁陳屍路邊,頭上留有一個遭子彈穿過的彈孔。因俄軍攻擊的目標,多為烏克蘭境內手無寸鐵的平民。
新聞來源 Russia bans 287 British MPs, expels Japanese, Norwegian diplomats(Al Jazeera) Push Russia out of whole of Ukraine, says Truss (BBC News) UK foreign minister says war crimes have taken place in Ukraine(Reuters) Ukrainian leaders were desperate to buy UK weapons to defend against Russia after Crimea invasion (Daily Mail Online) Ukraine spent seven years begging three PMs for weapons — and no one listened (The Sunday Times) UK to bolster defensive aid to Ukraine with new £100m package(UK Government) Britain reveals Ukrainian soldiers are training locally(Defense News) 延伸閱讀 2022烏克蘭危機:普亭警告他國勿干預,馬里烏波爾軍民懇求「敦克爾克撤退」模式救援 俄羅斯回擊「不友善國家」,歐盟國家波蘭、保加利亞遭斷供天然氣,希臘承諾伸援鄰國 英國積極抗俄的背後動機,是打算搶占「新冷戰時代」歐洲領袖位置 丹麥、英國與盧安達洽談「移民轉送、庇護外包」,歐盟與人權團體批「不負責任也不道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如法國和德國政府將持謹慎以對的態度面對,避免對外發言刺激到俄羅斯造成更大傷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